
2025-04-19 17:45:32
精选答案
熟记即可,以下是需要记住的内容一、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只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长方体有6个面。有 12条棱,相对(也可以说是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长方体最多有8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1)(长+宽+高)×4(2)长×4+宽×4+高×45、(1)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有8个顶点。
6、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或者叫立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7、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如果告诉一条铁丝长60厘米做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60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总和)8、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长方体的表面积:
①长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②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S=(ab+ah+bh)×2③特殊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
3、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 S= 6a²4、表面积的常用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1m²=100dm² 1dm²=100cm²5、生活实际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粉刷教室只有4个面。
6、长方体或正方体每截断一次会增加两个截面,所以这时的两个物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 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也叫占地面积)。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就是看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³)、立方分米(dm³ )、立方厘米(cm³)①棱长是 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³。如手指头的大小。
②棱长是 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如黑板擦和粉笔盒的大小。
③棱长是 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1m³=1000dm³ 1dm³=1000cm³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³ (a·a·a·也可以写作“a³”,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5、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7、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的棱长)分别扩大a倍,它的表面积就扩大a²,体积就会扩大a³ 倍。(如长、 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例如:一个长方 体长、宽、高分别扩大3倍,它的表面积就扩大3×3=9 倍,体积扩大3×3×3=27倍)8、 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9、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10、把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小长方体(或大正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体积不变。
2025-04-19 17:45:32
其他答案
可以快速掌握原因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小数的加减乘除,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和方法,可以采用刷题的方式加强练习和理解,并且注意积累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另外,可以结合教辅资料和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扩展知识面和提高掌握程度,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相互学习和提高。总之,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巩固,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这样才能更快速地掌握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2025-04-19 17:45:32
其他答案
可以快速掌握因为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只需要按照教材顺序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即可。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做一些例题和练习题加以巩固。另外,可以结合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例如优质的网课和视频,来辅助学习。通过多元化学习方式,定期复习,相信可以快速掌握该单元的知识点,提高数学水平。
2025-04-19 17:45:32
其他答案
1.多做练习题并重点掌握重难点
2.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3.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有助于帮助记忆和理解知识4.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计划,比如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零散时间等5.多阅读相关数学书籍和知识性文章,让自己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深入理解数学的运用场景,为数学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