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会离这个目标不会太远。
庸俗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19世纪中叶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性术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核心概念与历史定位
马克思以1830年(英法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为分水岭,将经济学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两个阶段。1830年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强调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的合理性;1830年后的经济学则逐渐演变为庸俗经济学。
定义与特征
庸俗经济学指那些脱离历史发展脉络,仅关注表面现象(如供求关系)的经济学体系,忽视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例如,它用“自由放任”等现成概念为资本主义辩护,强调其符合人性和效率,却不愿正视资本主义建立在贫困基础上的矛盾。
二、主要代表人物与理论
法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 巴师夏: 提出“资本主义是人类的理想社会”,认为资本主义能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才能和创造力。
- 凯里:主张“经济人”理论,强调个人利益与经济活动的自然契合。
其他代表
如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虽未直接为资本主义辩护,但同样属于仅关注经济现象层面的分析。
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区别
研究视角
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资本形成,揭示资本主义矛盾;庸俗经济学则回避历史背景,专注于现存经济关系的合理性。
方法与目的
古典经济学追求科学方法,力图揭示经济规律;庸俗经济学更注重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采用抽象概念和数学工具进行表面化分析。
四、局限性
庸俗经济学因忽视社会公平和历史背景,导致对资本主义问题的片面理解。例如,它未能解释为何资本主义会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也忽视了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等著作,批判了庸俗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
综上,庸俗经济学是19世纪中叶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其核心在于表面化分析和为资本主义辩护,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度历史分析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