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普  > 中专专业  > mps经济学中指什么

mps经济学中指什么

在经济学中,MPS(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指 每增加一单位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变化量,是经济学中描述消费与储蓄关系的重要概念。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公式

mps经济学中指什么

MPS的计算公式为:

$$MPS = frac{Delta S}{Delta Y} = frac{ds}{dy}$$

其中:

$Delta S$ 表示储蓄的增量;

$Delta Y$ 表示国民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增量。

二、数学含义

导数视角:MPS是储蓄函数的一阶导数,表示储蓄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斜率;

线性关系:在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如 $1 - beta$,其中 $beta$ 为边际消费倾向);

mps经济学中指什么

非线性关系:在非线性储蓄函数中,MPS可能随收入变化而变化。

三、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MPS与边际消费倾向(MPC)互为补数:

$$MPC + MPS = 1$$

即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消费增加的比例与储蓄增加的比例之和为1。

四、经济意义

储蓄与投资:

MPS反映经济中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程度。较高的MPS意味着更多的资源被储蓄用于资本积累,可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和财政政策可通过调整利率、税收等手段影响MPS,从而调节经济周期。例如,降低利率可能增加储蓄意愿(MPS上升);

消费与经济波动:

MPS的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波动。在经济衰退时,提高MPS(如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可缓解需求不足的问题。

mps经济学中指什么

五、应用场景

宏观分析:用于构建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及国民收入核算模型;

微观分析:企业通过调整价格、成本策略影响边际储蓄倾向,但这一效应通常较小。

综上,MPS是经济学中描述收入与储蓄动态关系的核心指标,对理解经济行为和政策效果具有关键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