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失败,不可以失志;可以失望,不可以绝望。
就业托底是指通过政府主导的多种措施,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和职业发展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主要就业形式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购买社区服务岗位,如保安、保洁、保绿、车辆看管等,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如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户等)从事。这类岗位通常以社区为基础,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
岗位补贴与职业培训
对于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人员,政府提供岗位补贴以保障基本生活,并支持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二、适用对象
主要覆盖以下群体:
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
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
“4050”城市户籍人员(40岁以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登记失业人员
三、实施机制
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将公益性岗位外包给企业或社会组织,确保岗位稳定性和专业性。
动态管理
对就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表现调整岗位或退出机制。若连续3个月未就业且符合条件,可优先推荐其他岗位。
四、其他配套措施
社会保障兜底: 就业困难人员可同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 心理与社会支持
总结
就业托底通过公益性岗位、补贴与培训三位一体,为最困难群体提供“稳就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岗位类型和补贴标准,但需确保覆盖核心就业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