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其实就是自己。
“导师不让就业”通常指的是导师并不积极支持或鼓励研究生在毕业前寻找工作。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导师与学生关系的实质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时更像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就可以继续为导师做项目,导师就能继续享受学生的努力。
KPI差异
学生就业情况仅影响辅导员的绩效考核(KPI),而对导师的KPI无直接影响。因此,辅导员会督促你找工作,但导师通常不会过问。
不影响招生
即使当前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会妨碍导师在每年九月份继续招收新生作为劳动力,并持续“忽悠”新学生加入实验室。
自我负责
找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个人努力。一些导师可能会允许学生寻找工作,但也有一些导师会阻止学生求职,导致他们错过最佳求职期。
导师不关心就业的原因
导师的KPI与学生就业情况无关:导师的绩效考核主要与其研究项目相关,而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直接影响导师的职位和薪酬。
导师可能更关注研究项目的进展:一些导师可能更关心自己的研究项目能否顺利进行,而不是学生的就业情况。
导师可能缺乏资源或意愿帮助学生:有些导师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或意愿去帮助学生找工作,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
应对策略
不要盲目听从导师的意见:如果你的目标是顺利毕业,就不应该完全依赖导师的意见。很多情况下,导师可能并不了解具体情况,却喜欢指手画脚。
珍惜好导师:好的导师很少见,遇到愿意为你介绍工作机会的导师要格外珍惜并充分利用其资源。
避免直接冲突:即便你不喜欢或讨厌导师,也应避免与其正面冲突。毕竟,你的毕业签字权在他手中。
主动出击找工作:积极向师兄师姐请教,通过他们的关系网获取内推机会。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的招聘会,这是进入国企、央企及互联网大厂的最佳时机。
总之,遇到这种情况,研究生需要更加主动地寻找工作机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制定并执行自己的求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