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失败,不可以失志;可以失望,不可以绝望。
清江浦区学校上课模式主要围绕“深度学习·融合课堂”教学改革展开,同时结合分层作业和弹性作业设计,形成“课上+课后”系统化教学体系。具体特点如下:
一、课堂教学模式
依托区域教学改革三年成果,学校开发使用“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同课异构与教学研讨
- 定期开展“新授示范课”研讨活动,由备课组长主持,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教学策略优化。
- 组织“教学基本功”大赛和“同课异构”研讨活动,通过赛促教,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弹性作业设计
推行分层作业、实践作业和跨学科作业,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例如,语文作业包含基础阅读与拓展任务,数学作业注重应用与思维训练。
二、课后服务与延伸
精准辅导与提优补差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辅导,通过作业分析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实施针对性教学。
- 设立“趣味大餐”课程,涵盖传统文化(如京剧)、劳动技能、心理健康等,丰富课后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
学校开设书法、舞蹈、阅读交流等社团,支持学生兴趣发展。例如,京剧社团在课余时间练习基本功,提升艺术素养。
三、教学保障措施
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人本学堂”校本培训、学科教研员指导、公开课评比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 定期组织校长班跟岗交流,推动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
教学资源整合
全区中小学实现教育科研同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例如,黄志萍老师的课外阅读课、汤月慧老师的心理健康课成为其他学校学习的范例。
四、其他特色活动
食品安全管理: 定期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课程创新
通过以上措施,清江浦区学校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生态,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