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就业资讯  > 就业歧视是什么样的行为

就业歧视是什么样的行为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晋升、薪酬、培训等劳动过程中,基于求职者的非经济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身高、宗教信仰等),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优惠措施,违反平等权的行为。以下是具体表现和分类:

一、主要表现形式

就业歧视是什么样的行为

直接拒绝录用

仅因求职者的年龄、性别、户籍等非经济特征直接拒绝录用,例如“35岁以下优先”“女性不得录用”等。

差别化招聘条件

在招聘信息中设置“仅限男性”“本地户口优先”等限制性条款,或隐含对特定群体的偏见。

职业发展受限

同等能力的求职者因非经济特征被限制晋升机会或分配低薪岗位,例如“少数民族员工只能从事低技能工作”。

薪酬与福利不公

因年龄、性别等因素导致薪资水平低于其他员工,或提供额外福利给特定群体。

二、法律界定与依据

法律依据:

《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业歧视行为违反平等权。

侵权情形:包括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薪酬等环节的歧视行为。

就业歧视是什么样的行为

三、常见歧视类型

年龄歧视:

如“35岁以下优先录用”,限制年长求职者机会。

性别歧视:

常见于技术岗位,存在“女性不得录用”等隐性条款。

户籍与地域歧视:

农村户籍或外地求职者常遭不公平对待。

身体与残障歧视:

如因身高、残障等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标准。

宗教与民族歧视:

因信仰或民族背景进行差别对待。

四、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求职者可要求赔偿损失。

行政责任:劳动部门可责令改正,情节严重者处罚款。

刑事责任:涉及暴力、威胁等犯罪行为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防范建议

就业歧视是什么样的行为

求职者:

注意审查招聘信息中的歧视条款,保留证据维权。

用人单位:

建立多元化招聘机制,避免非经济特征影响决策。

社会监督:

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就业歧视不仅损害个人权益,也影响社会公平与经济活力,需通过法律约束和社会共治共同防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