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件事,不是缺少时间,而是缺少努力。
关于“将军”这一职位,其定义和演变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定义
“将军”最初为春秋战国时期对军队统帅的尊称,属于口头上对有功将领的礼制性称呼,并非固定官职。
秦汉时期的演变
秦朝开始正式设置“将军”称号,但仅限临时授予战时统帅,战事结束后即撤销。汉朝继承并扩展了这一制度,形成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职,其中大将军为最高军衔,地位仅次于三公。
二、不同朝代的官职体系
汉朝
- 一品: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
-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 三品:四安将军、四平将军、三品杂号将军
- 其他:前、左、右、后将军,以及偏将军、裨将军(常设)
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一、二品:重号将军(如大将军、骠骑将军)
- 三品及以下:杂号将军(如伏波将军、虎贲将军)
- 九品中正制下,五品及以上可称将军
隋唐及以后
- 设立更多高级军衔,如大将军、太尉、少将等,但“将军”多作为荣誉称号使用,实际官职体系与军衔分离。
三、地位与职权
军事地位: 通常为军队最高指挥官,统领全军,参与战略决策。 职权范围
四、与其他官职的差异
与三公:三公为最高文官(如丞相、太尉),将军多为武职,但汉朝时期大将军地位可超三公。
与校尉:校尉为基层军官(如百夫长),与将军的层级差异显著。
五、特殊说明
杂号将军:如刘备的“左将军”,多为荣誉性称号,不必然对应具体官职。
封号与实职:部分将军(如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虽获“大将军”封号,但实际职权可能因时代不同而变化。
综上,“将军”是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的高级军事职称,其具体地位和职权因朝代而异,但核心职能始终围绕军事指挥与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