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
国际学校转向本土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需在坚持国际化理念的同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进行创新。以下是具体路径与策略:
一、课程体系本土化
教材与课程结构调整
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际学校需停止使用境外教材和课程,转向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或自主开发教材。例如,青岛索斯兰学校通过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中西课程融合模式
采用“1+1=?”模式,将中国教育的优势(如基础教育资源丰富性)与国际教育理念(如批判性思维、项目式学习)结合。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曾通过“1+1?”模式探索IB教育本土化路径,强调课程内容的本土适应性。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
国际学校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课程,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例如,惠森国际学校青岛校区通过融合中外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如社会实践、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
三、师资队伍建设
本土化教师培养
加强本土教师的国际教育背景培训,同时引进具有国际经验的外籍教师,形成“中外教师协同”教学团队。
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建立教师定期参加国际教育研讨会、跨学科培训的机制,提升教师对本土化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能力。
四、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
“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
通过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同时推动本土教育成果走向世界。例如,上海枫叶国际学校通过长三角大区合作,实现课程创新与资源共享。
特色品牌打造
在课程融合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学校品牌,如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国学国际学校”或科技教育特色课程。
五、政策适应与动态调整
关注政策导向
及时解读国家教育政策(如《意见》中关于禁止使用境外课程的规定),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策略。
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课程评估与反馈机制,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持续优化本土化课程体系。
通过以上路径,国际学校可在坚守国际化核心价值的同时,实现与本土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