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8 01:08:17
精选答案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2025-03-18 01:08:17
其他答案
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各个任务群都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课程内容的学习都是思维的活动,因此针对思维本身的课程内容更重要。
其次,这既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要素本身的要求,也是对母语课程学习的要求,更为我们之前母语教育轻视思维训练敲响了警钟。
再次,这个任务群能够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拥有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并能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这对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中任何一个任务群的学习无疑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025-03-18 01:08:17
其他答案
1、“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
2、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语文要素”关系:抓基本方法,学基本内容,形成基本习惯,形成基本能力。